【家族史推論】





先民的血淚史

  自古以來,遷徙本就是歷盡滄桑、吉凶難測,筆者在參閱客家移民史「渡台悲歌」之後,才充分明瞭當時先祖移民,離鄉背井,顛沛流離,即便到了台灣上了岸,也無法確定能活命,完全是一部艱辛的血淚史,絕非文字所能描述於萬一,我們應該要永世不忘祖德,慎終追遠,篤孝傳家。




  「渡台悲歌」開宗明義:「勸君切莫 過台灣,台灣恰似鬼門關,千個人去無人轉,知生知死都是難」;句中有言「千個客頭無好死,分屍碎骨絕代言」;語末「歸家說及台灣好,就係花娘婊子言,叮嚀叔侄併親戚,切莫信人過台灣。每有子弟愛來者,打死連棍丟外邊,一紙書音句句實,併無一句是虛言。」悲歌二字已道盡渡台就是「悲壯、淒涼」。由於原居地生活困難,渡台人潮絡繹不絕,加上「客頭」為自己的利益著想,穿梭慫恿台灣好,所以,渡台風潮未減,遷徙悲歌也未曾停歇。






生命故事的起源

  先祖允玉公生於康熙戊子年(西元 1708)吉時,原籍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(今陸河縣)大安墟方角都上寮鄉人氏,於清雍正壬子(1732、24歲)年,也傳說是乾隆丁巳(1737、29歲)年間,與弟弟允文、如和、如雲(相傳如雲未曾來台灣;也有人說來過,後來,返回家鄉報平安後未再過來)跋涉千山,渡海來台,披荊斬棘拓荒墾地為生;登岸後輾轉在昔稱竹北二堡大溪墘(漘)地區(今桃園市新屋區九斗里)落腳,相傳其弟則在苗栗頭屋地區棲身。




我祖一脈相傳,世代子孫鼎盛,從1823年便建祠以延嗣,迄今裔孫繩繩數萬人;1953年續建祖塔,世代落葉得以歸根。




公廳、祖塔可說是傳統客家習俗的特有文化產物,也是全體裔孫緬懷先祖、慎終追遠的所在,更是時下工商社會逐漸式微的宗族組織象徵、團結的精神堡壘。




1963年編纂祖譜,記載血緣關係的家族世系繁衍,傳承客家尊崇祖先,後代裔孫得以尋根問祖。在在彰顯我「九斗豫章堂」傳承有道,派下子孫開枝繁盛,每年春(清明)秋(中秋)兩祭,散居各處數以千計的派下裔孫,團聚一堂,飲水思源慎終追遠,緬懷先祖的場面,莊嚴盛大。




曾經有人倡議「割火」分祭,免除舟車勞頓,相傳各房代表在公廳案前擲筊問卜,均不得祖先應允,祖制流傳至今。






詳細全文於《200週年特刊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