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沿革】
(編年史 2025 年版)
先祖允玉公的遷徙與發展
- 1708 年,允玉公誕生於原籍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(今陸河縣)大安墟方角上寮鄉
- 1732 年,允玉公由粵東祖居遷徙來台
- 1750 年,允玉公輾轉落籍新竹竹北州二堡大溪墘(今新屋區九斗里)
- 1750 年,允玉公輾轉落籍新竹竹北州二堡大溪墘(今新屋區九斗里)
- 1751 年,長子心興公誕生
- 1754 年,次子心仲公生年,心興公未滿 3 歲,允玉公辭世,享年46歲,葬於楊梅隘口寮,1921(大正辛酉)年 11 月重修墓
- 1774 年,老祖婆太黃太孺人辭世,享年63歲,安奉祖塔
- 1782年,心興公嫡長子志揚公誕生,其後隔5-2-7(雙胞胎)-3-3-5年計生8胎,屘子志美公生於 1807年;長孫東江公生於1801年,東淮公則是1806年,東河公則為1808年:志乾公長子東察公1812年生
- 1792 年,心仲公長子志高公誕生,志賢、志成二公生辰因資料不全無法考究
- 1811 年,八房婆陳太孺人辭世,享年 46,葬於楊梅富岡員本;1840(道光庚子)年立墓碑,1924(大正甲子)年重修
- 1817年,心興公逝世,享壽66,安奉祖塔
- 1822 年,心仲公逝世,享壽 69,安奉祖塔
- 1823 年,建祠延嗣,瓜瓞綿綿
- 1826 年,三房婆吳太孺人辭世,享年 55,安奉祖塔
祖先登龕、祭祀制度與公廳整修
- 1823 年,祖先牌位登龕,崇敬祖先,公廳初成,慎終追遠堂下心興公(72)與心仲公(69)引領兒輩志揚公(41)、志高公(31)等和孫輩東江公(22)等兒孫滿堂
- 祭祀分類:「團體祭祀」依習俗分春祭(掛紙祭祖)與秋祭(中秋祭祖),採傳統客家三獻禮儀祭祀至今 「個別祭祀」是一般節(氣)日採隨到隨拜
- 1975 年,政府宣布 4 月 5 日為清明節國定假日,春祭(掛紙)原固定農曆二月廿日舉行,隨後便改在清明節,以利大家出席
- 1982 年,整建公廳兩側廂房,1984年竣工
- 2004 年,公廳正廳翻修,4月興工同年7月31日舉辦竣工啟用典禮,由族長居河公主持
- 2016 年,姑婆牌位登龕,由文麃公主事
- 2023 年,假秋祭同時舉辦「建祠200周年」慶祝活動,並出版《家族史推論》紀念特刊,分送國家圖書館、國立台灣圖書館及桃園市立圖書館分別典藏。
- 2025 年 3 月,建祠200周年紀念碑竣工,紀錄家族歷史與傳承精神
- 1792 年,心仲公長子志高公誕生,志賢、志成二公生辰因資料不全無法考究
- 1811 年,八房婆陳太孺人辭世,享年 46,葬於楊梅富岡員本;1840(道光庚子)年立墓碑,1924(大正甲子)年重修
- 1817年,心興公逝世,享壽66,安奉祖塔
- 1822 年,心仲公逝世,享壽 69,安奉祖塔
- 1823 年,建祠延嗣,瓜瓞綿綿
- 1826 年,三房婆吳太孺人辭世,享年 55,安奉祖塔